山银花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一张治湿证的好方,疗效显著多起沉疴 [复制链接]

1#
北京治白癜风医院 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%E5%8C%97%E4%BA%AC%E4%B8%AD%E7%A7%91%E7%99%BD%E7%99%9C%E9%A3%8E%E5%8C%BB%E9%99%A2/9728824?fr=aladdin

行唐县老中医贾亚夫,行医四十余年,长于内科杂证,尤其对湿证之治疗,效果显著,多起沉疴,备受病家拥戴。笔者曾随之实习,整理其治疗湿证经验如下。

湿为六淫致病因素之一,《左传》有“雨淫腹疾”的记载。《内经·素问》阐述了湿邪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和发病症状,及气侯环境对湿邪致病的影响。《金匮要略》对湿证之成因、治则做了进一步的论述。清代医家薛生白、叶天士、吴鞠通等对湿邪重、浊、粘、滞之特性,有所认识,尤其对湿热病变之证治,阐述备详,可资遵循。

1、疗时病重湿邪

时病多生于“非其时而有其气。”但因于湿或挟湿为病者尤为多见。四时温病,虽各有特点,但病邪性质,不外“温热”“湿热”两大类型。病邪的变化,则以“湿温”最为复杂。湿为阴邪,热为阳邪,湿热结合,且难速解。故叶天士云:“热病救阴犹易,通阳最难,救阴不在血,而在津与汗,通阳不在温,而在利小便。”指出湿温之治重在祛湿。

临床所见,湿邪先祛,热邪易清,病可速已,实则是祛其蒙蔽,热邪有外达之路,此即为阳气得通矣。故治湿热当用叶氏清化湿热之三仁汤。

三仁汤轻开肺气,气化则湿亦化,虽重在中焦,亦顾及上下两焦,使三焦氤氲弥漫之湿,分消宣化,从膀胱而去。本病临床辨证当分湿、热之轻重,湿重于热者偏重于化,本方加藿香、佩兰、草果等芳香化湿祛浊之品。热重于湿者,本方与《温热经纬》之连朴饮、甘露消*丹化裁应用。

◎湿热病

湿热病,虽多发于夏秋之令,但四时均可有之。如春温一证,为感受春季温热而致之时令热病,以里热症候及易伤阴液为主要特征。但脾虚湿盛,兼见湿热症者,临床并不少见。

如症见:高热,午后热甚,头重身酸疼,渴不欲饮,汗出溲赤,胸闷脘痞,呕恶不饥,便秘或溏而不爽,舌红,苔*腻,脉洪数或濡数。

治宜清解里热,祛湿保津,方选银翘散、三仁汤化裁。

药用:银花、连翘、薏苡仁、牛蒡子、白蔻仁、半夏、厚朴、滑石、竹叶、通草、*芩、栀子、芦根。

面赤气粗,心烦热甚者,加生石膏、知母以清热保津;阴伤者加鲜芦根、沙参、寸冬之类补而不滞之品;热结阳明者加大*、芒硝以通滞泄热;热甚发痉者加羚羊角、双勾藤、菊花。

◎感冒挟湿

感冒一证,病程一般三至七天,若挟湿邪则缠绵难愈,病程长达数十日者,不为罕见。其症多以肢节酸困重疼,头重如裹为主,可见身热不扬,恶寒,咳声重浊,痰白而粘,或湿蕴于中而胸闷脘痞,呕恶纳呆,便溏,苔薄白,脉濡。治当疏表化湿。用《局方》之羌活胜湿汤化裁。

药用:羌活、独活、川芎、防风、防己、秦艽、灵仙、藿香、佩兰等;湿浊蕴脾证重者,以藿香正气散加减治之。

◎风寒暑湿杂感之证

夏秋暑湿当令,多生痢疾,《病机沙篆》谓痢疾之病因为“湿热郁蒸因于天,生冷停滞由于人。”此病应以“不治已病治未病”之原则。

凡症见:恶寒发热,头项重痛,肢体酸痛,无汗,鼻塞,咳嗽,脉浮紧或寸脉沉,苔薄白。

此风寒暑湿杂感之证,急予人参败*散去柴胡、独活加藿香、佩兰、薏苡仁,表里双解之剂,可免其暑湿风寒入里化热,与生冷停滞相合交阻阳明而致痢疾。吴塘言此方“不治痢而治痢之源”实为卓见。

2、祛湿邪健脾胃

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云“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。”章虚谷说:“湿土之气同类相召,故湿热之邪,始虽外受,终归脾胃。”阐明了湿邪与脾胃之间的关系。

脾胃者,后天之本,主化主纳,贵在健通和畅,倘遭湿邪滞腻,非但饮食物难以消化吸收,在湿邪继发于它病之后,应补难补,应下难下,药饵难达病所,须先化湿,湿邪化,脾胃健,生化之源不竭,可取事半功倍之效。

湿邪致脾胃病,当分寒湿困脾与湿热蕴脾,治法当以燥湿健脾用温燥之药,或清利湿热用清利之品。但从脾从湿着眼,选方莫若三仁汤化裁。

三仁汤虽为治湿温初起,湿遏卫气证之轻宣化湿之剂,但方中白蔻仁、厚朴、半夏均为宣化中焦脾胃湿浊而利气机,健脾和胃之品;薏苡仁利湿而健脾;杏仁开上焦肺气以化湿邪;竹叶清上焦邪热;通草、滑石渗利下焦之湿而泄热。使湿热之邪上下分利,中焦得通,脾胃得健之剂。

◎寒湿困脾

寒湿困脾证见胸闷脘痞,纳呆呕恶,口中粘腻,头重身倦,便溏或泄泻,甚则腹大胀满,如囊裹水,肢体浮肿,肤色晦暗发*,小便少,苔白腻,脉濡缓。用三仁汤去通草、竹叶、滑石清利之品,加藿香、佩兰、茯苓、苍术助其化温之力。

因脾虚而湿盛,症见气息短促,心慌神疲者加*参、*芪、白术、山药、薏苡仁生、炒各半则健脾力胜;寒甚舌暗脉迟者,可加黑附子、肉桂、干姜、麻*以温阳化湿;阴*证属寒温困脾者与茵陈术附汤合用。

◎湿热蕴脾

湿热蕴脾证见肌肤*如橘色,胁脘作胀,纳呆呕恶,口干苦,或有发热,便秘或溏,溲赤而少,舌红苔*腻,脉濡数。

法当清热利湿,用茵陈蒿汤类,但苦寒之品,似有伤脾之弊,若用三仁汤加茵陈、*芩、陈皮、茯苓利湿清热健脾,则湿邪先祛,热自易清,又无伤脾之虞,实为良剂。湿热伤中,脾胃运化失常致泄泻者,本方与葛根芩连汤合用,可奏清热利湿之效。

3、祛湿邪通经络

湿邪致病,多侵袭体表经络,且易伤脾,脾主四肢肌肉,故多见经络壅阻,肌肉痿废证。

中风证,即脑血管意外,恢复期中多以王清任之补阳还五汤为效方,但本方治气血虚弱者尚可。若舌苔厚腻,胸闷脘痞,偏废不复,证属湿邪壅阻经络者亦不少见。苔愈厚腻病情愈重。用三仁汤随证化裁,加豨莶草、地龙、全蝎、马前子散等祛湿通络,祛风解痉之品。往往舌苔净,胸痞消。多可痊愈。

◎湿热浸淫致痿

痿证由湿热浸淫而致者居多。李时珍认为“湿热成痿,乃不足中有余也,宜渗泄之药”。用三仁汤去竹叶、杏仁合三妙丸(苍术、*柏、牛膝)加防己、豨莶草、茯苓、地龙、蜈蚣、蝉蜕共成清热利湿通络之剂。

加服马前子散(作者注:市售山东产马钱子散,每次服半小包日二次)效果尤著。若热重于湿者,去厚朴、半夏、苍术加龙胆草、金钱草,阴伤者加生地、龟板、寸冬;兼瘀血阻滞加桃仁、红花、山甲等。

◎寒湿凝滞致痿

寒湿凝滞壅阻脉络而致痿者,书多不载,但临床亦有,症见四肢不举,麻木不仁,或麻痛,舌暗淡,苔白腻,脉沉滑。治以温经散寒,祛湿通络。

药用:杏仁、白蔻、薏苡仁、陈皮、半夏、茯苓、藿香、黑附子、桂枝、南星、白芥子、全蝎、马前子散可获其功。

4、祛湿邪以疗疑难

薛生白《湿热病篇》云:“湿热之训,脉无定体,或洪或缓,或伏或细,各随证见,不拘一格,故难以一定之脉拘定后人眼目也。”指出湿证不可单纯以脉辨证,亦点明了湿之繁杂。

临床应从舌苔,症状,脉象四诊合参,只要舌苔*腻或白腻,胸闷脘痞不饥,脉濡,均可按湿证治之。

编后语

三仁汤是治疗湿温初起,邪在气分,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。临床应用以头痛恶寒,身重疼痛,午后身热,苔白不渴为辨证要点。

组方用药:杏仁五钱(15g),飞滑石六钱(18g),白通草二钱(6g),白蔻仁二钱(6g),竹叶二钱(6g),厚朴二钱(6g),生薏苡仁六钱(18g),半夏五钱(15g)。

体现了宣上、畅中、渗下,三焦分消的配伍特点,气畅湿行,暑解热清,三焦通畅,诸症自除。

注意:三仁汤中有竹叶、滑石,从湿中泄热的力量较强。如果需要增强透表,则可以选用藿朴夏苓汤,以方中有藿香和豆豉。

来源:摘自《河北中医》(年第3期),作者:王秉岳(医院)。

中医有“脾胃虚,百病生,诸病从脾胃论治”之说。上至高龄老人,脾胃虚弱,腹胀便秘;下至婴幼孩童积食,食欲不振,大便不通;更有三高患者(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),肥甘厚味,中焦食滞,恶心呕吐,脘腹胀满、口臭便干,睡眠不安和手脚心发热等症状。都可以用消食通腑、健脾益气之法。助消化消食积的良方莫过于山楂丸,健脾益气食治良膳首推薏米茯苓随餐粉。

山楂

早在《本草纲目》里有记载:“凡脾弱,食物不化,胸腹胀闷者,饭后食山楂二三枚,绝佳。”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中也有记载:“若以甘药佐之,化瘀血而不伤新血,开郁气而不伤正气,其性尤和平也。”药食皆佳的山楂,一直为人们所喜爱。山楂性味酸甘,微温,归属胃和肝经,适量食用,可以促进消化、活血化瘀,降低血压和胆固醇、软化血管。除此之外,山楂还有平喘化痰、抑菌、治疗腹痛腹泻的神奇功效。

山药

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了山药的工作——“益肾气、健脾胃、止泄泻、化痰涎、润皮毛”。山药既是滋补食品又是补气中药,为药食两用佳品。祖国医学认为,山药味甘性平,归脾、肺、肾经,有补脾养胃、生津益肺、补肾涩精的功效。《本草经读》记载:“山药能补肾填精,精足则阴强……凡上品俱是常服食之物,非治病之药,故神农另提久服二字。”

海龙康健,与各位一起学习,一起成长。

点击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